摘要:本文是为纪念北京语言大学成立60周年而作。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贾烈英教授深情回顾了在北语34年的生活,通过追溯拓荒联合国研究、建立政治学一级硕士点和国际政治、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两个本科生专业,展示了北语国际关系学院取得的辉煌成就,描述了北语国关的未来画面,北语国关人筚路蓝缕,辛勤创业的精神面貌跃然纸上。
院长贾烈英教授
从1988年来到北语,屈指一算,已34年,几多风雨,几多春秋,陪她发展,伴她壮大。2022年是北语60周年生日,谨以此文敬献礼赞,并愿以臧克家的诗句和大家共勉: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等扬鞭自奋蹄。
北京语言大学60周年校庆主会场外景
北语占地500亩,地处北京海淀区五道口黄金地段,是镶嵌在学院路上的一颗名珠,它承载着几十万学子和几千名教工的美好记忆和期望。1986年春,我第一次踏进北语的校园,榕花满地,桂香扑鼻。1988年,我有幸成为这里的一员,见证了从北京语言学院,到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再到北京语言大学的变化,变的是名称,不变的是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国语言文化的传播和北语人为建设世界一流语言大学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学语言是为了更好地交流,以便让世界人民增进了解,减少错觉,加强合作,解决人类的公共问题。北语不囿于语言文学,还发展了经济学、法学、工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于是北语在2000年有了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点,2007年有了国际政治本科专业2012年有了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第二年更名为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本科专业),2014年建立了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的师生们一起为北语的发展添砖加瓦,用高分贝频频发声,北语国际关系专业的发展从此进入了快车道。
2000级首届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毕业合影
2007级首届国际政治本科生毕业合影
联合国研究的拓荒者
凡是喜爱联合国知识的人,对一个名字都不会陌生,他就是李铁城老师。他于1973年从外交学院来我校任教,至1999年退休,再至2011年9月又被学校返聘了12年。他被称为“中国联合国学的拓荒者”,自80年代前期就在国内率先发表了多篇研究联合国及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学术论文。1990年8月,由李老师牵头申请到了国家社科基金设立的第一个研究联合国的专项课题,并很快成立了由校内外多位专家学者、老外交官以及已退休的联合国公务员共同组成的国内第一个联合国研究课题组,课题组的创始成员是李铁城老师、陈鲁直大使(原驻丹麦冰岛大使、联合国特别政治事务副秘书长办公室司长)、郑玉质先生(纽约联合国总部新闻部任新闻官,联合国机关刊物《联合国纪事》中文版主编)、贾烈英老师。
“中国联合国学的拓荒者”李铁城老师
与首届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合影
1992年在我校举行的国内首次专门研讨联合国问题的学术会议上,李老师首次提出应建立有中国特点的“联合国学”研究,之后他又多次提出应重视中国的联合国学研究。
在联合国研究课题组的基础上,1993年12月北京语言学院联合国研究中心正式建立,成为国内第一家专门从事联合国问题研究的学术机构。研究中心扩大了队伍,汇集与团聚了校内外更多的同行,业务实力与学术影响与日俱增,并集中体现在研究成果上面。1999年李铁城和贾烈英老师赴美国联合国总部、纽约大学、美国联合国协会、哈佛大学进行了走访,把一套联合国研究的专著赠送给了联合国哈马舍尔德图书馆,并对李肇星大使、秦华孙大使、金永健副秘书长、顾菊珍女士、崔天凯参赞(后来担任驻日、美大使)进行了访谈。
历史角度的研究是北语联合国研究的鲜明特色。
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经过三十多年持续不懈的努力,李老师和研究中心先后出版了《联合国与世界秩序》《联合国的历程》《联合国五十年》《联合国机制与改革》《联合国大事编年1945-1996》《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世纪之交的联合国》《联合国框架下的中美关系》《联合国里的中国人》《走近联合国》《非政府组织与核军控》《构建和平——欧洲协调到联合国》《联合国简明教程》《全球治理中的联合国》《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使看世界》《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等专著,这些著作为中国联合国学的发展留下了一个个不可忽视的印记,对学术界和外事工作部门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北京语言大学联合国研究中心已成为国内成立最早、研究成果最多、学术影响相当广泛的一座学术重镇。《国际联盟》和《气候俱乐部的有效性研究》两部专著即将在2022年出版。
北语联合国研究中心也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复旦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警察大学的联合国研究中心保持着密切的互动,并经常在媒体上发声,服务于国家的多边外交。中心在繁荣校园文化、促进联合国学的发展、培养国际人才储备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北语“小联合国”的一张耀眼的名片和学界联合国研究的金字招牌。
从“联合国”硕士点到两个本科生专业的建立
经过艰苦的努力,北语以联合国研究为主打内容的国际政治硕士点于2000年正式招生。招生伊始,专职教师紧张,只有李铁城、王为民和刘华平三位老师。为此,硕士点开放式办学,吃百家饭,从外交学院等高校外事部门聘请了众多师资友情出演,可谓阵容超级豪华,但薪酬低得可怜。那时候研究生外聘教师课时费仅有50元/课时,为保证老师们及时拿到课酬,王为民老师常常自己垫付。先后给同学们上过课的有周启朋、曲星、宫少朋、孙承谷、钟述孔、冯仲平、朱立群,刘长敏、江国青、梁淑英、王娟、张小明、王星宇、杨明杰、赵晓春、孙学锋、高尚涛等众多老师。尤其是刘长敏和赵晓春两位老师,几乎参加了北语研究生的历次毕业答辩,为北语硕士点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2002年起,北语开始第一次本科生专业申报工作,百折不挠,连续四年终获成功。2007年国际政治系成立,王为民老师、刘华平老师先后担任系主任,为系里的工作呕心沥血。新专业开始招生,师资紧张问题更加明显,多亏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原来叫社科学院)的全体老师力挺,才闯过了难关。2012年,在钱婉约、韩德民等老师的努力下,国际文化交流专业开始招生,并于2013年更名为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
国际关系学院横空出世:2014至今
2014年,北语国际关系学院正式成立,当时是中国第12家国际关系学院。有了学院建制,教学大纲日趋丰富,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师资也开始稳步增加,到2022年专职教师已达15人。人才培养的效果逐渐显现。
1.就业方面。以疫情前的2019届毕业生为例,2019届国际政治专业就业率为100%。其中,出国深造比例为19%,比如去爱丁堡大学、华威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大学留学;国内升学比例为30%,除本校升学外,多人被北京大学、外交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多所院校录取;就业比例为67%,现多人在学而思、毕马威、智库基金会等企业工作。
2019届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就业率为100%。其中,出国深造比例为13%,如爱丁堡大学、伦敦国王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大学;国内升学比例为29%,除本校升学外,多人被北京大学、外交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院校录取;其他就业比例为58%,现多人在中公教育、北京童程童美科技、北京万维之道等企业工作。
2018级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袁广慕同学
作为冬奥会志愿者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
2.学科建设。近几年,学院的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2021年获批政治学一级硕士点;国际事务国际关系专业在2021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第五位,并于2022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国际政治专业入选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2022年获批第三个本科专业——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
凭借我校国别和区域研究的优势,学院教师在国别和区域研究领域担任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合作导师,出任核心集刊《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副主编,拥有教育部备案中心中东欧国家研究中心,助力我校国别区域学一级学科的建设发展。
3.服务学校整体发展。学院老师积极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机关干部、兄弟学院入党积极分子、全校博士生、孔子学院赴海外志愿者、我校新生军事理论培训上党课。经常接受国内外媒体采访,宣传我国的外交方针和政策,提高了北语的知名度。
学院老师还积极参加我校一带一路研究院智库建设和汉学研究学科建设活动;作为对话嘉宾,常年出席北语口笔译大赛。
4.国内外交流。学院与外部交流日趋频繁,学院老师与国内外一流大学互动紧密,多次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举办学术讲座;与韩国启明大学、匈牙利国家行政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德国波恩大学、美国韦伯斯特大学、意大利米兰天主教圣心大学、罗马尼亚锡比乌卢奇安·布拉卡大学保持着定期交流。
学院曾与中国联合国协会共同主办6次联合国研究的学术会议,协办第三次中国国际公务员能力建设培训班,中心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筹备委员会”(CTBTO)主办的全球在线“CTBT外交和公共政策课程”,派学生参加由日本联合国协会、中国联合国协会与韩国联合国协会共同的主办“中日韩青年论坛”;中心还一直孜孜不倦的支持北语模拟联合国协会的活动。2016年,由中国联合国协会与我中心联合发起“大使看世界”高级讲坛,截至目前共举办20多次学术讲座;2017、2018、2019年,国关学院学子在全国联合国知识大赛中连续获奖,其中2017年为特等奖,马方方老师两次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学院年轻教师项皓、胡王云、张豫洁在近两年北京市高校国际政治研究教学比赛中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张豫洁获得北京市高校国际政治研究分会科研比赛二等奖。2017年国关学院承办北京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年会,北语国关在学界的影响逐渐扩大。
国际关系学院代表队在2017年首届全国联合国知识竞赛决赛中获得冠军
(指导教师马方方,队员史策涵、胡昊山、郝博闻)
“大使看世界”系列讲座第十五讲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建飞教授主讲
2018年11月9日至11日,由中国联合国研究联席会议主办,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承办的第十八届东亚联合国系统研讨会成功举办。来自中、日、韩三国的近70名专家学者围绕东亚面临的安全挑战、东亚的安全合作、联合国系统的改革、多边贸易体系的挑战、联合国与文化交流、媒体的作用和民间交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11月13日,中国联合国协会向我校发来感谢信,高度评价我校为承办第十八届东亚联合国系统研讨会所付出的努力,提前数月精心筹备,会议服务细致周到,刘利校长出席了开幕式,北语师生的辛勤付出为本次研讨会的顺利举行提供了有力保障。北语师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的专业素质给与会中外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赢得了广泛赞誉。
第十八届东亚联合国系统研讨会嘉宾合影
2021年11月,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了“中国、联合国与人类进步 ——纪念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暨北京语言大学联合国研究中心成立28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主要参加人员包括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前中联部副部长于洪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非洲部主任、北语校友爱德蒙・木卡拉,北京语言大学资深教授李铁城,前粮农组织副总干事何昌垂,前中国联合国协会副会长兼总干事刘志贤,前驻教科文组织大使尤少忠,国际劳工组织原(泰老柬)国家局局长王纪元,前外交学院副院长郑启荣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滨教授,复旦大学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张贵洪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国研究中心主任蒲俜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北外学院副院长刘铁娃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政治系副主任李晓燕副教授,上海联合国研究会外联部主任陆燕婷,《世界知识》杂志社前主编徐波。会议由科研处副处长王秋生(现为国际关系学院主持工作的副书记),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联合国研究中心主任贾烈英教授,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马方方教授主持,国际关系学院的师生代表也全程出席了会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非洲部主任、北语校友爱德蒙・木卡拉发来了远程视频,对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这一里程碑式的时刻表示祝贺
会议围绕“中国与联合国携手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和“多元视角下的联合国研究”两大主题展开了12场学术发言,议题包括中国在联合国取得的历史成就,裁军、人文交流、气候问题、全球治理,以及中国如何面对联合国未来可能的变革,中国联合国研究的展望等。会议同步在线上平台进行,大家互动非常热烈,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2021年,北语国关学院成为中国青年外交高校联盟第一批理事单位;与北京海陆经济发展安全战略研究中心探索长期合作模式。2022年,北语国关学院成为北京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副会长单位。2022年6月11,由北京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和北京语言大学联合国研究中心主办的联合国研究工作坊第一期正式举行。主讲嘉宾是北语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助理、胡王云讲师,讲座主题是大变局背景下的UN气候治理。
5.承担社会责任。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文化传承和中外人文交流方面,北语国关学院作为北语“小联合国”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及依托“专业+外语”培养模式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前沿,学院培养了来自40多个国家的近千名毕业生,为新时代中国外交外事工作、友好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发展、全球治理提供了充分的新鲜血液。这些传承中国情怀或知华友华、专业素质过硬、复合型能力突出的同学毕业后大多进入本专业密切相关的部门和行业,尤其是外交部、国际组织、新闻传媒、国际咨询行业,非常活跃,受到用人单位的较高评价。
第二、智库咨政服务方面,北语国关学院一直强调研究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北京市发展战略,在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北京市加快发展转型、建设“四个中心”的背景下,围绕“全球治理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国际秩序转型和中国战略定位”“大国博弈及中国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国际局势与国情”“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挑战与中国方案”“北京建设国际交往中心的路径”“中国国际组织外交与北京定位”等事关国家重大发展的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第三、学术共同体服务方面,北语国关学院注重与兄弟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切实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本院近年来举办了一系列高端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领域内专家前来分享前沿成果、交流学术科研经验,为创新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机制,拓展巩固国际政治学术共同体、共同研究新时代中国外交、地区合作重大问题提供支撑和动力。
第四、公益服务和学术普及方面,北语国关学院始终重视国情与世情教育。除了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本校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之外,还重视将本学院的科研和学术交流成果开放、分享给公众,普及学科和国情、世情。比如,开设“大使看世界”“中国道路大讲堂”品牌论坛,向公众开放,并出版题为《新时代的全球格局与人类命运——大使看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名家视角》等著作,有助于公众更好地了解世界的变化、中国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
第五、慈善助学。联合国研究中心一直秉持着求真知做真人的精神,开展慈善助学活动。联合国研究中心奖学基金是北京语言大学联合国研究中心和国际关系学院特别设立的长期的、专项的奖学基金,由李铁城老师发起,海内外关心联合国和多边外交研究的热心人士共同出资于2007年设立。基金旨在鼓励和表彰具有发展潜力和创新思维的优秀学生进行联合国事务和对外交往方面的学习研究。奖优和助贫相结合,激励青年学生关注国家与社会,培养国际视野,促进青年学生成长,学有所成,报效祖国。自2011年颁发以来,有一百多名优秀学生得到表彰,支出奖学金近30多万元。
展望未来
2021年底,国际关系学院成为一个全面独立运营的学院。各种事情有待完善。从建章立制做起,首先是筹备三办(党政办、教务办、学生工作办)、建立各种委员会,然后是学院网站、公众号、装修办公室、招兵买马,成立北语国关学院院友会。在不远的将来,北语政治学领域人才培养、学术创新、资政服务将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
2022年秋,伴随着校友返校、全国第八届涉外院校国关学院院长会议的举办,北语60周年大庆进入了高潮。学院已深情呼唤自己的孩子们,北语国关的宝贝鱼,你们在哪里?该回游探母了!近期,学院也将整体搬迁到教二楼,伴随着鲁迅先生瘦削坚毅的身影,国关人也将像先生一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全国第八届涉外院校国关学院院长会议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王浦劬教授发言
教二楼,是我1988年踏入北语,教师职业生涯开始的地方;这里也将成为北语国关人励精图治、披荆斩棘,奔向新时代的重要驿站,朋友们,我们一起出发吧!
教二楼北侧鲁迅先生塑像
作者简介:贾烈英,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联合国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培育基地中东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社会兼职包括中国联合国协会理事,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新版《列国志》与《国际组织志》联合编委会委员,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学术委员,华侨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当前的研究领域有国际组织、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当代中国国情。主要成果包括《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将出);《新时代的全球格局与人类命运》时事出版社,2017年;《构建和平—从欧洲协调到联合国》,时事出版社,2013年; 撰写国际关系相关论文数十篇,发表在《国际政治研究》《国际政治科学》《中共中央党校学报》《学术前沿》等刊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