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工作

校友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校友工作 > 正文

相遇国关,开放多元续新篇

发布日期:2022-10-20    作者:聂文娟     来源:     点击:

离开母校已经十余年了,可是每次从母校旁边路过,又感觉好像从未离开过。前几天看到中国政法大学罗翔老师分享求学的一段经历,说人生的许多成就,个人的努力固然重要,但自己所能决定的其实很少,有很多重要的节点,常常需要别人的帮助,所以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回报这个社会。我看完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与罗翔老师的经历相类似,我在报考北语研究生时,曾经大意地把填空题的答案直接写在了卷子而不是答题卡上,一度差点被作废,如此以来,我的成绩肯定是不够的,正是李铁城老师找到学校,才保住了我的填空题成绩,后来得知,我们班当时有两三个同学都有这种情况,他们现在已经漂洋过海了,我还在学术的道路上摸索前行,但当年倘若没有李老师的相助,我们的人生可能又要走另外一种路径了。我能否百转千回,仍然回到学术的道路上,我真的不太确定,只能感谢、感激、感恩!

(李铁城老师在2021年11月“中国、联合国与人类进步 —— 纪念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暨北京语言大学联合国研究中心成立28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发言)

(聂文娟院友参加学术会议时发言)

经历了入学时的波折,我也就格外珍惜在北语三年的求学时光。当时,国际关系学院还没有成立,我们属于人文学院的国际政治系,任课教师很少,只有李铁城老师、王为民老师和刘华平老师。刘老师是我的导师,对我们专业要求特别严厉,我现在印象最深刻的是她每次翻看我的论文,我站在旁边都很紧张,我首先需要确保不出错别字,其次我还需要请她迅速捕捉到我文章的问题和观点,然后再和我进一步讨论更深入的学术问题。如何能首先度过“翻一翻”这一关,为此我和其他同学真是费劲了周折,也熬过很多夜晚,甚至宿舍里都形成了学术讨论交流的氛围,让其他系的学生很为惊讶。现在想想,让读者在“翻一翻”的过程中,就能抓住文章的要点,真的是论文写作的大道至简,在我后来的教师生涯中也同样要求我的学生了。

(刘华平老师在第十届世界和平论坛上提问)

贾烈英老师当时在国关理论界已经声名鹊起了,但还是在隔壁系,我们当时还没有机会聆听他的教诲。在艰苦的环境下,王为民老师给我们请来了其他高校的老师,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梁淑英老师给我们讲国际公法,梁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国际仲裁的案例,讲课带有法学界的逻辑严谨,语言尖锐犀利,颇有当庭辩论的色彩,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我现在也经常回忆起每当下雪的时候,我们班几个同学就会送梁老师从人文楼走到学校东门,在那条小路上,她的严厉没有了,多了几分生活中的调皮和可爱。后来我的研究涉及到南海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国际会议时,当一些国际学者用国际法来解读南海问题时,我都能准确的框定住他们的视阈,这和梁老师的培养不无关系。现在回想起在北语受的教育,有时候也颇为得意,虽然没有传统国关学科的细微分宗,但王老师这种开放多元教育也让我们保持开放式思维,在人生的道路上获益匪浅。

(王为民老师与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罗斯伯格国际学院

米米•艾詹斯戴特教授)

当时我们班还有好几个留学生,这些留学生汉语都特别好,大家也相处得很融洽。有一次,我朋友帮我从学校大门搬一个台式机,我们班的那位留学生就和他一起搬,两个人一路从南门聊到宿舍,竟然没有发现他是留学生。他的汉语真的是比很多中国人还标准,后来他回国后我们就再也没有联系了。多年后,我在外交学院工作时,见到了一位留学生,她告诉我他在他们国家的外交界很有名,但后来就再也没有消息了。我猜想他很有可能在另一条战线为他的国家服务了,作为同学,他为国效力,我很为他欣慰,但同时也在想,倘若再见面,可能大家都披上了各自国家的战袍。我也总在反思,与他相比,我能为我的国家做点什么呢?这也成为我心中久久挥之不去的一个结。北语的多元文化,让我们学会了友好相处,也让我们更深刻地领悟了祖国的含义。

(2015年4月,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奥奇教授来我校访问交流)

母校60华诞,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成就来回报母校,很是内疚,唯谨记母校给予我的一切,在感恩中继续前行!也愿未来的学弟学妹们尽情享受多元文化的精彩,并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感受心底那份祖国情怀的悸动!

 

院友简介:

聂文娟,女,山西人,法学博士,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

学习教育经历:

2004-2007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硕士学位

2008-2011外交学院国际关系所国际关系专业,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11年至今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

主要研究方向:

东盟非盟比较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代表性学术论文:

《菲律宾南海政策的调整:利益认知结构的转变》,载《南洋问题研究》2017年第2期。

《中国的身份认同与南海国家利益的认知》,载《当代亚太》2017年第1期。

《东盟对华的身份定位与战略分析》,载《当代亚太》2015年第1期。

《东盟如何在南海问题上“反领导”了中国》,载《当代亚太》2013年第4期。

《大国因素与地区安全机制的制度化——以东盟与非盟的安全机制为例》,载《外交评论》2013年第4期。

主讲课程:

战后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理论。

上一条:你要写“小联合国”,就不能只写“小联合国”
下一条: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小联合国里的联合国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