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工作

校友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校友工作 > 正文

杨林坡:博学勤思,深耕自我(上)

发布日期:2024-09-03    作者:杨林坡,方旖涵     来源:     点击:

IMG_1699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语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本科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世界历史专业,硕士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博士毕业于中央党校国际战略专业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话语及国际传播

1.我想问您,作为有着历史学习背景的国关学者,从世界史到国际政治,您为什么会选择跨专业?国关专业给您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

首先,我并非无原则或很随意地跨学科,而是在充分调查研究和思考的两个专业之间关联和关系基础上做出的跨学科决定。历史、世界历史、国际关系史与国家间关系,它们之间的重合度是非常大的。要研究国际关系,我一定要知道国际关系史。要研究国际关系史,一定要对世界历史有一个认识。要对世界历史有一个认识,就要对历史学科本身有一个认识,所以它们之间是有机联系、密切相关的。当时我的这个决定,在很多人看来其实是一种不走寻常路的行为。在我们那个时候学历史,要么去考本专业研究生,要么毕业当历史老师,跨学科考研的也有,但确实是不多。

在学世界历史时,我发现世界历史其实也是一部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交往史,在我们的专业词汇中就是国际关系史。我后来发现,我更关注或更感兴趣的是当前国家间的交往。后来通过咨询一些老师,也问询一些专业的机构,发现其实这个学科叫国际关系学科。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虽然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和历史学相近或具有很密切关系,但他们之间还是不一样,研究对象、方法和关注的问题都不太一样。国际关系学,在横向上,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研究以主权国家为主要行为体的国家间关系。国际关系在研究上更注重应用,本身也分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我越是深入学习近当代世界历史,我发现自己对国际关系研究更感兴趣,因为我认为历史研究最终是要为今天的社会服务的。

学习过程中,我对国际政治逐渐产生了浓厚兴趣。硕士毕业留校时,我担任的是行政岗位,但我也一直保持对这个专业的浓厚兴趣。所以工作两三年之后,我就读了博士,还是国际关系专业。虽然说我现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但自己的研究及成果还主要是国际关系方向。

我选择国际关系方向,除了本身兴趣之外,也是理性选择。我本科阶段学习历史,这是2005年之前的事情。2005年之前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越走越大,所以我本科在学历史的时候选择了世界历史。中国正在不断融入、深度融入国际社会。这种融入必将带来国际社会交流,也就是国际关系学。我对这个社会的认识,对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认识,也就在根本上驱动了我做这样的选择。

我们学科的一大优势是较强的理论思维。历史和政治,这是社会的本质特点。社会从时间维度来讲是历史的,从横向空间来讲,是政治的,虽然也有经济,但高级政治支配低级政治。所以国际关系作为一个政治学科对我们知识的增进,视野的拓宽是非常必要的。它其实能够增加我们的人文素养,增加我们对社会认识的深度。

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国际自信”。这个学科的学生看问题往往具有战略角度,会自觉地站在国家或者世界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和中国本身内部的一些问题。

尤其在我后来工作此期间,无论是教学科研中,还是日常生活中,我发觉自己对任何问题都能从历史维度、政治维度和国际格局或世界历史的高站位来思考和审视。当然,这些思维模式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在学习过程中一蹴而就的,而是慢慢培养、不断实践的结果,这是其他学科难以做到的。

2.刚才杨老师也提到国际与政治这个专业是从横向和纵向,包括时间轴的维度去对我们进行一些塑造。我们大家可能会比较好奇,您在高校工作期间有没有发生一些难忘的事情?在高校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最难忘的事情就是两种事情,第一种事情让自己特开心的事情,第二种事情是最让人尴尬的事情。

我最早工作留校的时候,其实并不是留在学院,既不是行政岗位,也不是教学岗位,而是一个被人称为是“教辅岗”,是在图书馆工作,其实我理解的就是一个教学辅助岗位,其属性就是“辅助性”。但即便如此,我还是一直保有对我所学专业的浓厚兴趣。我们工作的那几年,硕士还不是很多,博士更加稀少的,再加上我们思政课这边老师比较少,硕士是可以上课的。在我们的贾院长的举荐下,我开始给咱们学生上课。那段时间,一方面觉得责任光荣,所以就满腔热忱,另外就是觉得责任重大积极备课,所以就努力准备,多看一些书、多了解一些资料,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尤其是有花了一学期时间学习课件制作。

初次上课,还是很难控制自己紧张的情绪。紧张让自己的表达不顺畅,该讲的知识、能讲的知识也讲不出来了。最关键的是我认为自己这些知识同学们其实都知道,而且很熟悉,所以更是担心自己讲得不专业、不深入,这便更加重了我的紧张程度,甚至要摧毁了我上课的信心和勇气。不过,还好我坚持住了最初几次课,后来因为贾老师、王老师和刘老师及其他一些学院老师的鼓励和建议,以及同学们的包容,上课的感觉就慢慢好起来了。其实总结起来,还是最初贾老师给我说的,做好准备,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好好准备“一缸水”,这是不二法宝。

然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仅是多的输入还不够,还要勤于思考,尤其是要反思,反思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寻找优化教学的方式方法,总结自己能够深入理解并能有效传递给学生的知识形态,内外兼修、止于至善。人的内在思考是很重要的。在学习、备课及上课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惑或问题,面对这样的困惑或问题,我往往去查资料、深入研读,虽然很艰辛、很有挑战,但有意思、有幸福。这样反复长期积淀,就会有灵感和思路,就可以写学术文章,向期刊投稿,被录用了就会给自己带来学术生命般的意义,更进一步激励自己坚持下去。当然,经常会遇到文章被拒的情况,十之八九,不过只要有一个期刊要用自己的文章,这便是莫大的幸福,是目前回想起来为数不多的让人难忘的幸福往事。现实中,苦乐总是共在,苦多于乐,不苦不乐,先苦后乐。这对做任何工作而言都是一样的,明知山有苦,偏向苦山行,这不是什么所谓的豪言壮语,而是“自古华山一条道,无限风光在险峰”。

最近几年,尤其是现在,我越来越发现自己的浅薄与狭隘。虽然苦读钻研、苦思冥想,但还是知之甚少,最关键的是自己所谓的知道也是那么的少或是偏颇,如今自己也只敢说对自己知道的那些东西可以给大家讲一些。怎么办?也不是没办法,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就是尝试突破自己的局限性,哪怕是一点点,也要尝试。无论是做什么行业,行业内外的交流是目前我知道的很好的方法,每当参加一些学术会议,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么多年,工作、学习还有生活的诸多长进,不少事得益于与别人的交流过程中习得的。所以,建议大家要多交流,在交流中多学习、多思考。

3.听起来杨老师的工作除了日常授课,还有一些课堂以外的学习,包括自己的阅读和对外的交流。您可以简单分享一下高校老师的待遇吗?

高校老师的薪资包括定量的工资及绩效和额外的课时费、讲座等收入,当然后者要花费精力和时间,所以具体的情况也因人而异。一般情况下,工资会随着职称或职级升高而提高。于我而言,若说对薪资满意或是不满意,我认为其实主要与自己的感受相关。很大程度上,对自己的待遇满不满意,取决于自己满不满意。满意有一个基本底线,就是养活自己,吃穿住能够解决,在一定范围内能自由地支配而已。我目前的收入能够在满足自己基本需求的情况下,做些兴趣方面的支配性使用,我对此是满意的。尽管我的家人还有一些朋友对我的工资状况不以为然或有些担忧,但我不在乎,是真不在乎。

未来如果要做老师,尤其是做大学老师,更具体一些来说就是做一个非理工类学科的大学老师,我觉得总书记的建议或者说是要求非常有道理:要有坐冷板凳的心理和心态。可能没有那么多掌声与鲜花,也没有那么多的荣耀和光环,收入也并不会时时理想,这是事实。作为一个大学老师,工作前十年甚至是二十年,因为需要负担自己的生活和家庭,钱是必不可少的,这是需要挣钱的。人物质不解放,精神就不解放,一般人的情怀道德在其受限于物质困境时,是很难激发出来的,所以我并不特别主张毫无物质基础或者是脱离物质基础的道德或情怀。但是,物质基础有保障之后,你还想做下去,还要想更好地做下去,身上一定不能有太多的铜臭味,还是要保有些知识分子的应有良心、节操、情操与胸怀等。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知识或学识,都可以拿来换钱的。


上一条:杨林坡:博学勤思,深耕自我(下)
下一条:袁广慕:重视干部经验与活动经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