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工作

校友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校友工作 > 正文

杨林坡:博学勤思,深耕自我(下)

发布日期:2024-09-03    作者:杨林坡,方旖涵     来源:     点击:

IMG_1699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语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本科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世界历史专业,硕士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博士毕业于中央党校国际战略专业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话语及国际传播

1.那么我们还想提问,作为一名高校的老师,您认为对于国际关系的学生,什么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

作为一个在学校时间不算长也不算短的教师,我认为,其实是假设让我重新来上大学的话,我会怎么做或应该怎么做。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两件事情需要确定,一是我对现状满不满意以及能不能改变;二是对未来的信心与执着。

上一个什么样的学校读一个什么样的专业,虽然与我们之前的预期有很大关系,但是现实中超出或低于预期的是挺普遍。毋庸置疑,如果大学和专业都是自己预期的,也就是心满意足的,理论上应该在学校的学习及生活各方面都是顺心如意的,然而,“生于忧患”,如果就此安枕无忧下去,四年大学也将会两手空空。所以,对这种情况的同学,我的建议是,及早做好学习及职业规划,四年总规划学年大规划,学期有规划月月小规划,一步一步朝着目标推进。另外,如果对所考的学校或专业不符合预期,而且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发现也没有什么兴趣,或者也原先很有兴趣,后来兴趣没了。这种情况,有两个建议,一是如果有可能的话,及早放弃或改变;二是若没有可能,就要想办法承认现实、接受现状,在这个过程中,要多找一些学院里面的老师谈心谈话,当然也要从各个方面了解我们的专业,首先要从心理上不排斥、慢慢接受到形成客观理性的认识;其次是要重建信心,在接受不能改变的基础上,努力发挥自己优势,同样将之做好;然后,开始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

要有一种客观认识,人生一路很多时候是不由自主的。高中时,我本是一个理科生,大学学历史专业是“被选择”,后来跨学科高国际政治研究生、读博士,这样下来,如今我在马院工作。这么多年我形成了“随遇而安”的性格,这个随遇而安,不是我们通常感情色彩所理解的那种,而是指改变不了环境,就去主动地适应环境,然后若有可能就去改变环境。我认为,能在某种环境中脱颖而出的人,应该首先是做到了适应的人。

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如果有主动选择其他的空间,那就可以按照兴趣选择。关于如何做到慢慢喜欢自己的专业,比如国际政治或国际关系等,你一定要深入接触,去研读,去了解,从中发现兴趣。适应的最好方法就是去了解,去学习。

学习的各个过程中,每个时期都受期望的牵引,而且大部分人都有非常相似的认知特点:赋予未来美好期望的偏好。这种美好期望会在具体的学习现象中,和现实的不满意形成矛盾关系。比如最近书看得特别有获得感,那么这种愉悦的心情会加强你的预期。你会觉得果然如此,“我既喜欢它,我又能做好”,而且做好之后会越来越接近期望的方向。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在这过程中能不断培养兴趣,只要怀有对这个专业的初始兴趣,以及在不断学习中找到这种具体的兴趣,这两种兴趣会不断良性互动,推动你朝着预期的方向去走。

还有一种更普遍的情形,就是你的预期很好,但现实低于预期,比如你不喜欢某个领域或某个老师的教授方式等,以至于在某个阶段陷入虚无主义,甚至一度陷入绝望。但是后来发现可能是自己的原因,由于这段时间没有深入学习,以及学不会等诸多问题,会导致你对你的期望重新思考。人们遇到这种情况一般都会降低期望,甚至要毁掉期望,譬如换专业、自暴自弃、得过且过,当遇到最为关键的现实和期望不太相符的时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在调整心态上,有两点。第一点,我们在大学与研究生期间,所学的科目范围都不单一,所以,如果某个方向或某个课程,你觉得学不会,也提不起兴趣,对老师的风格不适应,没关系,保持最低限度学习就行,这基本不会影响你后续选择其他喜欢的方向。对于不属于以后研究方向的课程,可以在保证考过的情况下适当降低对这门科目的要求,未来研究的路依旧是畅通的。

大学及研究生课程的多元多样化的用意,一是让你们多学各个维度的或领域的知识,另一则是让你在这些领域中间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那么你就要去选择一个既感兴趣且能学好的领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和能力是矛盾对立的。我认为既不能选一个喜欢但学不好的,也不能选择能力足够,但不喜欢的,虽然能力足够,但缺乏兴趣会削弱你的学习效果。当期望和努力方向一致时,效果能达到最大化。在有选择余地时,不必强迫自己要去克服这种情况。

2.在就业问题上,您对大家会有什么样的期待?

本阶段工作总结与概述

我们首先需要战略上的自信,我们的就业路子并不狭窄。目前可以看到,我们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整体上就业状况都非常好,但工作并不局限于外交,而是相关的各式各样的工作,去外交部或从事外交工作并不是多数,不少同学从事研究工作,有的去国家部委,有的去私企等等,我们专业覆盖的行业非常广泛。

战略上看,我认为我们的专业是未来最有潜力的专业之一。中国的发展大势是不断面向世界的,我们的人民要面向世界,我们的事业要面向世界。全球化是一个基本事实,推动各国交往日益密切,因此我们便是时代发展所需的产物。我觉得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部门、企业,尤其跨国企业,大型国有企业,重视具备国际胜任力的人才,这是一个大趋势,不过它需要一个发展过程。

有三个需要注意的方面:

第一个方面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我们被局限在书本中、作业中、听课笔记之间。学生应该多参与一些外事事务,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目前我们已经开始推动提高实践能力,但是主要还是学生个人行为。现在需要学校和学院优化课程本身的设计,比如在一些课程中安排适当比例的课时用于实务操作。

第二是注意发挥交叉学科的复合优势。我认为国际关系学科的培养,是一个学科+的结果。比如我们在国际上进行生化武器的谈判,需要既懂生化知识也懂国际关系的人才,未来我们学科应该朝着复合型方向培养人才。目前我们已经发现,在有些学校已经出现了学科+的状况,比如中国石油大学的石油外交,学习石油知识同时懂国际关系。中国石油在海外要建厂和开展贸易时,就非常需要这样的人才。

第三,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上一辈人的研究成果。我们目前仍然处于理论引进的消化阶段,这些理论指导中国现实的能力偏弱,中国学派尚未建成;我们目前研究的范围或太宽泛或太狭窄。宽泛到直接观察国际局势,狭窄到只关注中美关系。这些问题当然是重要问题,必须研究,但中国融入国际社会,不光是融入美国所构建的国际社会,而且要融入一个真正多元的国际社会,我们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小问题、小领域,比如说现在区域国别研究。美国抵不上中国人口的30%,但专门研究泰国的学者,美国的学者多于中国。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正在和全世界在打交道,美国与泰国也有不一样的地方,不能简单地从外交官外交的角度去处理问题,我们也需要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所以区域国别研究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铺开,让我们这个领域的人才不要只关注美国,我们要关注更多的国家。

大家要有特点关注和特定的研究领域与问题,把国家战略需求考虑在内,对某些或某一类问题进行长期深入多方面的综合研究。未来我国对这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外交活动,需要可以提出理性的建议的人才。

在区域国别学的研究上,我认为要深入研究,不仅研究政府领导人发言和政府行为,而务求深入社会,研究该社会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从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角度去了解这个社会,比如研究该国家青年,研究该国东部地区居民,研究该国妇女……要去把握该社会的某个小领域,有理有据、立足于当地事实地分析某个事件。

观察差异化的就业情况就能发现学历的优势会带来入职的优势,但后续发展和待遇情况依靠个人综合素质。

从我们专业毕业院友的发展轨迹来看,他们的优秀都是双重精进的结果。学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我,增加体验,从知识和社会实践两个维度来增强自身实力。从学术角度来讲,要在理论层面上锻炼自己,除了学习理论,还可以和国际人士多一些交流,有利于我们专业更深一步发展;从社会实践角度来讲,要利用国家、社会、学校提供的各种机会。现在学校在积极组织并鼓励倡导大家去参加有利于培养国际胜任力的事情。我们培养人才未来要面向国际,不光能够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做贡献,也要能够走向世界。

另外就是学国际关系一定要练好外语。英语好是基础,如有余力还可以进行多语种学习。精通了某国的语言,才能从该国获取一手资料。

社会变化会推动大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就业的渠道、就业的方向的改变。现实就业面临客观环境的压力,且存在目前社会能提供的职业和个人诉求之间不完全配比的问题,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我们要放宽从业范围,打开视野,不能仅盯住和专业完全相关的领域。我们要意识到,部分岗位是有限的,在一个体系内不可能人人都成为公务员。我们要及时去调节,关注新动态、寻找新机会。

我们要打破职业刻板印象,不能用传统的眼光来看待未来的职业,在每个岗位中能够深入到行业本质、有前进动力的人,都有发挥才能、拥有美好未来的潜力。举例来看,我们有学生从事教师岗位,在包含五险一金的情况下,起初月薪四五千左右。一些从事简单的服务行业的大专学生拥有同等甚至更高的工资。二者拥有不分上下的晋升机会,但劳动强度和劳动性质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明确自身就业意愿,是更看重薪资待遇还是从业体验。

我们要基于现实敢做敢闯,现在多数年轻人持有过分保守的就业态度,不愿意走出舒适圈。

我校毕业的同学,有一些在拉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内部跨国公司就业,工资待遇丰厚;但也有同学觉得这种职业听起来缺乏保障,因此放弃很多机会,对此我们要掌握更多信息,更加理智勇敢地做出决定。


上一条:张磊:利用语言优势,提升协调沟通能力
下一条:杨林坡:博学勤思,深耕自我(上)

返回顶部